<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的位置:专题栏目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专家解读 >> 正文
        习近平的陇原情
        来源:学习强国    作者: 学习强国    发布时间: 2019/03/11    阅读次数:71

        习近平的陇原情

        学习强国

        201937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的审议。

        201937日,习近平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他与代表们面对面聊发展话脱贫,嘱托道:现在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两年时间,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甘肃,简称陇。

        这是一片被造物者垂青、多彩多情的土地;也是一片曾经被贫困缠绕、多苦多难的土地。

        习近平和甘肃人民的情谊,要从父辈说起。他的父亲习仲勋曾在甘肃省庆阳市南梁地区留下许多动人的革命事迹。

        20096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踏上陇原大地,他深入庆阳、陇南、天水、兰州等地,走访革命老区,了解灾后重建,调研企业发展,参观科研院校,指导甘肃工作。

        20132月,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第一次春节慰问,习近平又来到甘肃。4天的调研,冒着料峭春寒,他从河西至陇中,走农家、入车间、访社区、进市场,为甘肃发展寻向指路。

            201323日,习近平来到海拔2400多米、人均纯收入1400多元的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看望困难群众。图为习近平和八旬老党员马岗亲切交谈,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情牵群众 “没架子,像老邻居一样亲切”

        1934年,习仲勋、刘志丹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南梁为中心,建立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他们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南梁精神”。

        面向群众,就是“南梁精神”的宝贵经验。

        身教胜于言传。来到父辈战斗过的陇原大地,习近平与百姓走得很近很近。

        200967日,习近平来到南梁。

        村里的老党员韩怀清握住他的手说:“欢迎您来到我们家,南梁人民非常想念您。”习近平也深情地说:“我也很想来看一看,看看你们的生活好不好。”

        在韩怀清家的窑洞里,习近平仔细地察看了他家里的菜、米、面等生活物品,和大家亲切随意地拉着家常。

        后来每逢忆起这次会面,老人都非常激动,他一直在盼望:“我还想见见习总书记,不知道他还来不来南梁了?”

        201324日,习近平又一次来到甘肃。提及在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餐厅那次会面,退休老人马志凯记忆犹新。他说,“习总书记很和蔼,没一点架子,感觉就像老邻居一样亲切。”

        这天,习近平仔细询问了养老餐厅的经营情况,从饭菜的质量、价格,到卫生保障,事无巨细。

            201324日,习近平来到兰州一家“虚拟养老院”的养老餐厅,了解有关情况,还端起一个盛满饭菜的餐盘,走到72岁的老人杨林太面前,轻轻送上,请他用餐。

        习近平去时正赶上午饭,他从服务员手里接过餐盘,走过去递到一位老人手里,亲切地说:“请老人家吃饭。”

        这个细节打动了在场所有人。

        此次甘肃之行,习近平还去了菜市场,在菜摊与面点铺前驻足,和摊主们交流,所谈所问,都是涉及百姓生活、一日三餐的细节与小事。

        在东乡县县城滑坡灾后重建施工工地,习近平详细询问农民工的工资与日常生活保障。

        在考察定西市渭源县引洮工程时,习近平强调:“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此次下团组,定西市市委书记唐晓明面对面向总书记汇报了该项工程的进展情况,他知道,这是总书记牵挂的事。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陇上百姓对总书记的爱戴实打实,总书记对他们的关怀也实打实。习近平在甘肃团对代表们殷殷嘱托:“行百里路半九十,不要搞那些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的东西。”

        201323日,习近平沿着陡峭山路来到山大沟深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看望东乡族群众。图为习近平和村民们热情握手。

        心系脱贫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140余年前,陕甘总督左宗棠率兵途经定西,面对沟壑纵横终年苦旱的大地,他轻叹口气,写下“陇中苦瘠甲于天下”。

        多年来,贫困是甘肃省的标志,是陇上人的心结,也是总书记最深的牵挂。

        此次在甘肃团,习近平的指示与讨论大都围绕扶贫攻坚展开。他太熟悉这项工作,太渴望这里的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强调:“今后两年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时间定格于201323日,农民马建英怎么也没想到过年前,家里迎来了如此特别的一位“客人”。

        这是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一个叫布楞沟的小山村,是东乡族自治县最贫困、最干旱的山村之一。

            这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地形景貌(2015214日摄)。

        苦日子没个头,那年,马建英本来准备搬离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

        总书记来了,他的裤腿沾满浮尘,他的话语实在而感人。他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听了总书记的话,马建英不走了,其他得到消息在外漂泊的村民也回来了。扶贫先扶志,他们感念着总书记的关怀,记牢总书记的嘱托,一砖一瓦建设着自己的家园。

        甘肃许多地方自然条件恶劣,靠天吃饭是百姓生活的常态,“年年种粮不见粮”。但马铃薯是个宝,寄托着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希望。

        201323日,习近平来到渭源县田源泽马铃薯良种专业合作社。在育种温室,他蹲下去,近距离地查看马铃薯原种的情况。回忆起这一幕,合作社负责人李晓梅感慨道:“总书记像公司的技术工人……还亲自从地里挖着马铃薯的原原种。”

        常年战斗在与贫困短兵相接的第一线,习近平深知产业扶贫的重要性。他嘱咐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你们要进一步努力作好甘肃的马铃薯产业,要做精做深,做大做强。马铃薯越是贫困的地方种植越多,要从扶贫开发的角度发展马铃薯,多加支持。”

        也是在这次调研中,习近平为甘肃发展把脉定向,提出“八个着力”,其中有很多关于脱贫攻坚的政策指引。

        “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越到关键时候越要响鼓重锤。”在团组会上,习近平强调:“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这不仅仅是对甘肃,更是对全国的脱贫攻坚动员令。

           201937,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的审议。

        关键在人数次对干部作风提出要求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继承了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承担着艰巨繁重的脱贫任务,干部作风是关系甘肃发展的大事。

        2013年的赴甘调研,习近平专程前往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湖街道办事处考察。他与街道工作人员交流了许久,详细了解党建窗口的工作程序、“民情流水线”工程的具体情况,意味深长地嘱咐在场干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工作需要大家来落实,你们很辛苦。基层工作很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也是在这次调研中,习近平嘱托甘肃干部,要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

        他特别强调,要“使那些享乐思想严重、热衷于形式主义、严重脱离群众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凝聚党心民心”。

        干部作风的变化,见过总书记的南梁老人韩怀清感受最深。他说,以前有些官员见了百姓,是凶巴巴的样子,群众都不敢说话。而现在的南梁,懂得敬老问候的人越来越多了,官员们见到群众也和蔼可亲。

        在团组会上,习近平再一次提到干部作风,他提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他要求:“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强化作风建设,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恰如韩怀清老人说得那样:“什么变化,都是党的变化。党越来越好,百姓的日子就越来越红火。”

        这也正是习近平在甘肃和甘肃团数次谈及干部作风问题的初心所在。

        惊蛰一到,万物复苏。

        如今,习近平足迹踏过的陇原大地,处处生机盎然:大山深处的布楞沟,全村实现整体脱贫;翘首期盼的引洮工程,一期圆满完工,二期正在建设;“虚拟养老院”,覆盖千家万户,带动全省养老服务加快发展;“民情流水线”,内容不断丰富,“办事线”晋级“连心线”……

        这是一片多情多彩的土地,在中国的西北方,在习近平的目光深处,也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大潮中,奋勇、向前!

        (文字、图片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甘肃日报等)

        ——乡村摘自“学习强国”平台,原载央视网(2019-03-08

        • Copyright©www.gyxyxq.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甘肃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陇ICP备11000543号-1
        •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昌路1648号 邮箱:gsgxxyd@126.com
        •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6201009909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