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的位置:专题栏目 > 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 正文
        [甘肃省疆域和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与地貌
        来源:甘肃通史   作者: 祝中熹    发布时间: 2012/04/02    阅读次数:128

        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一片地域不仅养育了生活在那里的人类群体,而且决定着群体的历史发展。因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主导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而地域条件是一切物质生活生产方式的前提和基础。任何区域的方位、地貌、气候,以及由多重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都必然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形态及其发育程度产生巨大影响,并从而决定该区域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要全面了解一个省区的历史,应当先对其疆域及自然条件有概略的认识。

         地理位置与地貌

        一、省名由来

        虽然早在新石器时代,陇原已经与中原存在文化上的联系,但是文明开始后的夏、商、西周时期,甘肃地区却一直没有被纳入王朝行政统属体系之内。反映夏代地理认知水平的《尚书·禹贡》,其“九州”中的雍州包含了今甘肃的东部和中部,陇南的部分地区则归于梁州;反映西周制度的《周礼》,其“职方氏”言西周的“九州”,甘肃的大部皆属雍州范围。《禹贡》、《周礼》的成书年代,学术界颇有争议。即使内容与其所言时代相符,所谓“九州”也只是方位性的地域规划而非政区,那时还远未产生分设各地的政权机构和管理层序。春秋战国时期,甘肃东部逐渐被秦国完全控制,境内陆续设立郡县。西汉武帝拓边,置张掖、酒泉、敦煌、武威4郡,后又增武都郡和金城郡,今甘肃地域基本上纳入中央王朝管辖区域,统一于国家政区系统。但“甘肃”的名称却仍未出现。

        西魏时在甘肃境内先后设立过二十多个州,州多而小,且置废频繁。汉代所建之张掖郡,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称 “甘州”,因州西南有甘峻山而名之。为时虽短,这却是甘肃省名缘起之始点。隋初在今酒泉地区置“肃州”,取“肃靖宁边”之意。旋废,但州名却为唐代袭用,后世沿之。这是甘肃省名之另一源头。西夏政权控制甘肃大部分地区时,以甘州和肃州为基础,建立“甘肃监军司”,军司驻甘州,统军3万余人。这虽然只是个军事建制,但“甘肃”作为一个完整地名却是首次出现。元代版图空前辽阔,元政府对政区体制做了一些改革,最重要的举措便是确立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立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把全国划分为十大政区,各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代表中央政府行使地方职权。甘肃地区大部分归陕西行中书省管辖。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从陕西行中书省分置甘肃行中书省。甘肃行中书省统辖河西走廊、青海的海东地区、宁夏的大部和内蒙古西部地区。今兰州以东地区仍归陕西行中书省,今临夏和甘南地区归中央政府特设的宣政院管理。明代废除元朝的中书省,并改称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甘肃东部属陕西布政使司,河西地区则归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管辖。

        清初政区体制沿袭明代,分陕西布政使司为左右两司,甘肃地区属陕西右布政使司,治巩昌(今陇西县境),后改称为巩昌布政使司。康熙七年(1668年)正式定名为“甘肃布政使司”,并移治所于兰州,设置巡抚,甘肃从此成为一个独立的省级政区,辖域还包括今新疆以及青海、宁夏的一部分,是全国最大的省份,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地位也由此确立。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地区由甘肃分置而出; 1928年,青海、宁夏二省由甘肃分置而出,今日甘肃省的地域规模基本定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4年至1958年,曾一度撤宁夏省并入甘肃,后又恢复了宁夏省的建制,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1969年~1979年,一度将内蒙古西部划归甘肃,后又复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

        二、 地理疆域

        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东经92°13′~108°46′,北纬32°31′~42°57′。东与陕西省相接,南同四川省毗邻,西南靠青海省,西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一角和蒙古国交界,北连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39万多平方千米,居全国第6位;人口2551万(截至2004年),包括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等41个民族。截至2006年,甘肃省辖12个地级市和2个民族自治州,包括4个县级市、58个县和7个民族自治县,省会为兰州市。

        甘肃省的平面形态,呈西北—东南方向伸延的蜂腰带状,东接华北暖温带,西则深入亚洲腹地。从最东端的合水县太白乡甘、陕交界处,到最西端的敦煌市玉门关以西甘、新交界处,东西经度差在16°以上,相距1520公里;从最南端的文县范坝乡甘、川交界处,到最北端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中、蒙国界界标,南北相距10个纬度以上,达1655公里。甘肃是我国距离海洋最远的省份之一,甘肃最东端距黄海和东海海岸分别为800公里和960公里,最南端距北部湾海岸超过1200公里,西北端距印度洋、北冰洋和大西洋分别达2700公里、3600公里和7300公里。青藏高原、阿拉善高原、黄土高原在省域交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内陆河流域在境内并存。甘肃省是我国政区中惟一包含三大自然区的省份,境内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和开发程度,呈现巨大差别。甘南和祁连山、阿尔金山山地所形成的弧形条带,属于青藏高寒区,地势高峻,气候严寒;陇南山地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属东部季风区,地势起伏较小,降水相对充沛;河西走廊、阿拉善高原和北山,则属于西北干旱区,降水量少,沙丘绵绵,荒漠辽阔。

        甘肃同与之相邻的陕西、宁夏、新疆、青海五个省,在习惯上被称为西北地区,事实上甘肃处于中国内地的中心部位,中国内地部分的地理中心点就位于甘肃省会兰州市西南方的黄土高原丘陵区。从世界地理的宏观角度讲,甘肃省正处在亚洲东部与亚洲中部的分野地带,大体以乌鞘岭为界,以西地区属亚洲中部,以东地区则归于亚洲东部范围。这一界隔同时也是亚洲大陆内外流域的分水岭,界线以东的河流统属太平洋流域,以西的河流皆为内流水系。“甘肃省位于上述界线两侧这一特点,使它理所当然成为东亚与亚洲中部、西亚和欧洲之间的陆上交通孔道。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的新亚欧大陆桥均取道于此,绝非偶然现象。”①远离海洋、深处大陆腹地的地理位置,以及复杂多样、气象万千的自然条件,造就了甘肃省独特的生态环境。它对于甘肃的社会历史发展发挥着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三、地貌及其特征

        甘肃省疆域辽阔,按其地貌形态,大致可划分为六类地区:

        1. 陇东、陇中黄土高原

        东起甘、陕交界,西至乌鞘岭,在陇南山地以北,最北端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相连。海拔在1400米至2200米之间,面积11万多平万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8%。接近南北走向的陇山山系北段脊峰六盘山,将这一地带分隔为陇东黄土高原和陇中黄土高原两部分。区内厚逾百米的黄土层,在地表流水的强烈作用下,塬面多被冲沟切割,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2. 陇南山地

        位于省境东南部,因处陇山以南而得名。大致包括渭水流域以南至甘、川省界,西至临潭、迭部一线的地带,由秦岭山脉的西延部分和岷山东延支脉摩天岭组成,海拔一般在2000米至3000米之间。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2%。西秦岭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山体不高而山幅宽广,山间盆地比较发育。岷山东延支脉伸入本区南部,山势高峻,峰锐坡陡,谷地深狭。甘、川边界附近的白龙江谷地,海拔只有550米,是全省的最低处。

        3. 甘南高原

        指陇南山地以西,南与四川省、西与青海省接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一部分。地势基本上平坦开阔,大致西高东低,属西秦岭与东昆仑两地槽褶皱系的连接地段,地表呈波状起伏,谷宽坡缓。海拔在3000米到3500米之间,面积约为2.1万平方公里,接近全省总面积的5%。本区的西部和中部属于黄河流域,东部则属于长江支流白龙江水系。

        4. 祁连山地

        位于省境西南部甘、青两省交界处。东起乌鞘岭,西止当金山口,面积0.7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是青藏高原东北部最大的边缘山系,由众多的平行山脉组成,绝大部分海拔在4000米以上。山脉间有绵长的谷地和大小不等的盆地。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发育着现代冰川,其雪峰冰川融水,为省区内陆河流的主要水源头。

        5. 河西走廊

        指祁连山地以北,北山山地以南,长约1000公里的狭长地带。东起乌鞘岭,西至甘、新省界,因处黄河以西而得名。地势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倾斜,海拔在1400米至2900米之间。面积11.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8%。河西走廊内自然形成三个独立的内陆盆地,自东而西有武威盆地、酒泉—张掖盆地和敦煌—安西盆地,盆地内分别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流水系分布。

        6. 北山山地

        位处河西走廊以北,包括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等一系列断续山系,为阿拉善—北山地台边缘的隆起带。地势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一般在1500米至2000米之间。龙首山西北端的东大山海拔3616米,是本区的最高峰;黑河河谷海拔仅1200米,为本区最低处。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6%。

        甘肃省境域的地质基础,包括鄂尔多斯地台、阿拉善—北山地台、祁连山褶皱系和西秦岭褶皱系,处于若干大地构造单元的交接带,在地质时期,曾经历过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

        在晚近地质时期,以抬升运动为主要态势,结果造成了一片山地形高原地区,海拔普遍较高。除了少数河谷地带外,绝大部分地区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最高的山峰甚至超过5000米。青藏高原、阿拉善高原、黄土高原伸延相聚,阿尔金山山地、祁连山山地、北山山地、陇南山地横亘三方。虽然也存在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和山麓洪积倾斜平原,但多为狭长的带状伸延,面积不大。这类平原在河西走廊发育较多,他处少见。黄河水系和嘉陵江水系的河谷,或束或放,或狭或宽,多呈峡谷与盆地相间分布的状态。真正意义上的低海拔而且较为开阔的平原,在甘肃境内是不存在的。

        由于青藏高原是我国地质时代近期隆升幅度最高的区域,而甘肃又位处青藏高原的北侧,故省境地势普遍向北倾斜。祁连山—河西走廊—阿拉善高原一线,基本上保持北倾地势,阿拉善高原自身也是南高北低。甘南高原的大部分则沿黄河及其支流大夏河、洮河向北缓倾,这种趋势延及甘肃中部。

        此外,甘肃地貌还具有地势起伏大的特征。山地多为深切割或中等切割,岭峰与谷底高度差达数百米乃至千米以上。祁连山的团结峰海拔5808米,而文县东部的白龙江谷地海拔只有550米。不仅山地地势大幅度起伏,黄土高原和丘陵地带也如此。地面流水在疏松的黄土层上造成沟壑,冲切深度常达100米~300米。在甘肃境内,到处可见山高谷深、重峦叠嶂、丘陵错落、沟壑纵横的景观。只有河西走廊一带,地势平坦开阔,拥有大片沙漠、戈壁和绿洲。

        河西地区风沙作用和风沙地貌占据优势。那一带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地表裸露,一年之内和一日之内温度变化都很大,在岩石的物理风化风蚀作用下,形成各种风蚀地貌。风蚀作用不仅在地表塑造了风蚀残丘,也使砾质戈壁和剥蚀的低山被改造,形成风棱石、风蚀龛等微地貌。除了占主要地位的风蚀地貌外,河西地区还存在洪流堆积地貌。在干旱气候背景下,以间歇性洪流为介质,自山区搬运大量碎屑物质,在低平地带形成洪积扇和洪积倾斜平原。其上部坡度略大,地表物质也较粗;下部明显变缓,组成物质也变细。水土条件的组合有利于人工开发,形成绿洲。

        暴雨洪流的侵蚀作用,在陇中和陇东的黄土高原上表现最为突出。那一带属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降水强度相对较大,常有暴雨和大暴雨;而黄土层疏松,极易受流水作用的侵蚀。经过较长时间雨水洪流的冲刷后,高原塬面便会出现条条深涧,支离破碎。严重地区冲沟分布密集,沟底深狭,沟坡陡峭且极不稳定,完全变成了丘陵沟壑的景观,已无高原之实。经流水冲割的黄土高原地貌,一般分为塬、梁、峁三种类型。塬的面积较大,较为平坦,相对完整。塬在陇东分布较多,如常为世人称道的董志塬,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是甘肃省最大的塬。梁是塬被冲沟分割后形成的条状高地,顶部较平坦,两侧多为凸形坡。长达60公里的华家岭,便是最着名的一道梁。峁是梁被进一步冲割后形成的馒头状丘陵地。峁和梁在陇中黄土高原上有广泛分布。

        对陇南山地来说,流水作用和风化作用的组合,是控制现代地貌发育的主要外动力。这一带是甘肃省平均气温最高、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流水作用也因此而最为活跃。地质构造形成了坡度较陡的山地起伏,常年风化作用在地表造就了深厚而疏松的风化层,这便更增强了流水作用的动势,导致许多地带出现山大沟深的景观。由于气候比较温润,陇南山地的植被覆盖度普遍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地表,对流水作用的侵蚀有所制约,但侵蚀强烈程度在全省仍居首位。上述流水作用和风化作用对地表的侵蚀,通常呈现为面状、线状和沟流形态,如遇持续降雨或暴雨洪流,还有可能导致坡地松散物质的突发性侵蚀过程,造成规模或大或小的滑坡及泥石流现象,严重时会酿成冲坏耕地、掩埋道路、阻断河流乃至摧毁村庄的大灾害,尤其在植被遭到破坏的情况下,这种突发性地貌变异会经常发生。

        阿尔金—祁连山地具有垂直分异显着的地貌特征,在多种外动力组合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地貌垂直带。这一地区位于亚洲中部荒漠盆地边缘,外动力以风沙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使山坡下部裸露而少植被,地表布满风化岩屑、黄土,甚至流沙。中山带由于降水略有增加,植被由山地荒漠变为山地草原,覆盖度明显加大;但流水侵蚀作用也随之强化,坡地变陡,谷地深狭。高山带则冰川、冰缘作用占优势。冰川作用塑造了各种冰蚀、冰碛地貌,冰缘作用则形成一系列冻土地貌。甘南高原保持冷湿环境,大部分地区流水作用相当活跃,但强侵蚀作用仅限于边缘地区,冰川作用的遗迹仍可在高原内部山地发现。

        一、气候

        甘肃省位处中国内陆,地理纬度偏北,远离海洋,温湿气流又多受高山阻隔,故降水条件较差,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雪,气温偏低,具有温带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明显特征。冬季漫长,寒冷而少雪;春季迟缓,气温多变而少雨;夏季短促、温热,降雨集中;秋季降温快,霜期来得早。由于地域辽阔,地势地貌复杂多样,省境各地气候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太阳辐射强烈,光能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作物营养成分的积累。太阳总辐射约为4800MJ∕㎡~6400MJm2,金昌至民乐一线以西的河西走廊中西部和甘南高原的西南部,年总辐射仅次于青藏高原。在季节分配上,月辐射量最大值出现在567三个月,最小值出现在11月或12月。

        全省年平均气温大致为0℃~15℃,由东南向西北随纬度的增加及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省内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夏季除高山和高原外,大部分地区气温普遍较高。甘肃不仅冬夏温差大,气温日较差也大。秋季由于寒冷的蒙古高气压团频繁南侵,省区降温很快,霜冻来临较早,无霜期很短,河西走廊约为130天~160天,黄土高原约为130天~200天,陇南山地河谷地带无霜期较长,也不过280天左右,而甘南高原则少到140天以内。

        全省普遍干旱,降水量少而且变率大。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70%。各地区年降水量在36毫米至800毫米之间,平均约为300毫米,不到全国年均降水量的一半;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年均降水量仅为200毫米,不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年均降水量的分布和年均气温的分布一样,也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陇南地区约500毫米~800毫米,甘南地区约500毫米~700毫米,陇中地区约200毫米~600毫米,陇东地区400毫米~600毫米,河西走廊约36毫米~200毫米,祁连山北坡200毫米~600毫米。年降水量最高地区为康县南部,达808毫米;最低地区为安敦盆地和苏干湖盆地,为<50毫米。

        此外,甘肃风大风多,风沙危害严重。其地理分布因受复杂地形的影响,各地有较大差异。总趋势是河西风多,河东风少;地势高的山地和平坦无遮拦的戈壁、沙漠风多,河谷、盆地风少。河西走廊地处北方冷空气南下的要道,加之地形又发挥着狭管作用,所以是全省风日最多、风力最强的地区,大部分地区的年均大风日数为30天~70天,风能资源相当丰富。但河西走廊同大片沙漠毗邻,在高强度高频率的风力作用下,经常形成沙尘暴天气,造成严重的风沙危害和土地风蚀沙化现象。除了河西走廊外,黄土高原的偏北地区也经常出现沙尘暴天气。

        二、水文

        干旱少雨的气候和复杂多样的地形,决定了甘肃地区水文的独特性。总的来说,省境地表水资源贫乏,人均水资源量为1510m3,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一半。地表水资源的分布也极不平衡,水资源配置不够协调。和地表水资源相比,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据初步估算,全省年地下水资源量约为151.54 ×108 m3。但在资源分布上颇不均匀,陇南山地和祁连山地有较多的雨雪补给,地下水资源较为丰沛,而陇中和陇东则相对贫乏。

        甘肃境内地面水系内外流域兼备,可分为三大流域和十大水系。从腾格里沙漠南缘起,经祁连山东段的乌鞘岭、冷龙岭主脉,直至俄博以东的甘、青两省交接处,这条线可作为内外流域的分界线。该线以东为外流区,分属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包括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和甘南高原的大部;长江流域包括陇南山地和甘南高原的东部。该线以西为内流区,包括河西走廊和柴达木北部地区。

        甘肃境内湖泊少。省内现存的湖泊主要有甘南高原的尕海、常爷海(上冶池),陇南山地的天池,甘青交界的达里加山上的几处高山湖泊,柴达木盆地北部的苏干湖、小苏干湖,岷山山地的骨麻海和摩天岭北坡的单池子。除苏干湖外,面积都比较小。位于干旱区的湖泊,大都处于严重退缩状态,湖面下降,面积逐年缩小,有的甚至已完全干涸。

        省境内较大的河流有450多条,分属三大流域,择要概述如下。

        1. 内陆河流域

        包括哈勒腾河、疏勒河、黑河、石羊河4个水系,主要河流多发源于祁连山麓,水量靠积雪冰川融水和雨水补给,冬季普遍结冰,最后流入内陆湖泊或渗入戈壁沙漠,有些被引入农田灌溉。大都具有上游水量大、下游水量少、流程短而河床多变的特点。

        哈勒腾水系流经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境的东部,水量最大的大哈勒腾河发源于甘、青交界处的脊山,其中、下游河水渗入戈壁成潜流,后又出露注入大、小苏干湖中。

        疏勒河发源于青海省境疏勒南山东段和托来南山之间(玉门市境内昌马至玉门镇一段名昌马河),北流经玉门西部后西折经安西、敦煌等县市,后消失于哈拉诺尔沙漠中。全长945公里,主要支流有党河、榆林河。

        黑河发源于青海省境走廊南山—托来山间,流至祁连县纳八宝河进入甘肃境,在莺落峡出山后流入河西走廊,经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南部进入张掖、临泽、高台等区县,穿过正义峡北入内蒙古后称弱水(额济纳河),最后注入居延海。全长956公里,是甘肃最大的内陆河流。主要支流有北大河、洪水坝河、丰乐河、马营河、梨园河、大都麻河、洪水河等。

        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东端的冷龙岭,水系呈扫帚状,河流多而短促。出山后进入武威盆地灌区,在黄花寨汇流后始称石羊河,北流经武威、古浪、民勤等区县,最后消失在民勤县北部的湖区。全长约300公里,最大的支流是西营河与东大河。

        2. 黄河流域

        包括黄河干流、洮河、湟水、渭河、泾河五个水系,流域大部分为黄土高原,植被条件较差,降水季节分配不均衡,河流水量变化较大,含沙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冬季结冰。

        黄河干流从青海进入甘肃,在玛曲县东南部绕了黄河第一曲后,复归青海省境;后经积石山、永靖两县相接处再入甘境,出刘家峡进入兰州市区,北经靖远、景泰,出黑山峡入宁夏境。在玛曲段汇入白河、黑河、沙柯曲等支流,在兰州段汇入洮河、湟水两个水系,及大夏河、庄浪河、宛川河、祖厉河等支流。甘境两段流程合计900多公里。年径流量大,占全省年均径流量的45%。流经地段多为岩石坚硬的峡谷,所经盆地具有明显的多级阶地,峡谷与盆地交替出现的地形,使甘肃境内的黄河干流蕴含丰富的水能资源。

        洮河发源于甘南高原西倾山北麓的勒尔当,东流经碌曲、卓尼、岷县,北折经临洮至刘家峡入黄河,全长673公里,是省内黄河第一大支流。周科河、科才河、热乌克赫、博拉河、三岔河、广通河等为洮河的主要支流。

        湟水发源于青海省大通山—达板山间,东流至兰州市红古区进入甘肃,与大通河相会,再东南流至达川汇入黄河。在甘肃流程很短,只有73公里。从长度和水量两方面看,大通河应该视为湟水的主流和正源。

        渭河发源于渭源县太白山,东流经陇西、武山、甘谷、北道等县区,至牛背里村入陕西省境,流程377公里。主要支流有秦祁河、榜沙河、葫芦河、耤河、牛头河等。

        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境的六盘山东麓,在平凉市东梁附近进入甘肃,流经崆峒、泾川、宁县等区县,会马莲河后入陕西省境。甘肃境内流程171公里。马莲河为泾河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此外重要支流还有觮河、洪河、蒲河、汭河、黑河、达溪河等。

        3. 长江流域

        主要指长江上游支流嘉陵江水系,流域包括陇南山地和甘南高原的东南部。

        嘉陵江发源于陕西省境内秦岭主脉山脊的南麓,经凤县在两当县东部流入甘肃,西南斜穿两当和徽县后,至白水江镇附近复归陕西省境。嘉陵江主流在甘肃境内的流程仅60多公里,但陇南及甘南东南部的河流最终都汇入该江。主要支流有红崖河、庙河、永宁河、平洛河、西汉水、燕子河、白水江、白龙江等。流域内水源充足,流量稳定,季节变化较小,而且冬季不结冰,含沙量少。陇南山地起伏多峡谷,河道坡度大,所以流域内蕴含较丰富的水能资源。最大的支流白龙江,发源于甘南西倾山郎木寺附近,省境内长450公里,与秦岭、淮河同为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在长度、水量以及流域面积诸方面,白龙江均超过嘉陵江干流,应视为嘉陵江的正源。

        三、土壤

        在以农业与畜牧业为基本生存方式的古代,社会经济首先依赖于土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不同的土壤成分和性质。土壤在生态环境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地区的土壤状况,直接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制约着那一地区社会发展的进程。

        甘肃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复杂的气象条件,导致境内土壤类型的丰富多样。粗略统计,常见的土壤类型即多达20余种。它们错综分布于各类地带,育生了千姿百态、特色迥异的植被景观。

        海拔较高的山地,多寒漠土,土龄短而贫瘠,难以利用。海拔较低且相对平缓的山地,广泛分布着草甸土,面积大,土层厚,草被盛,可成为夏季牧场。甘南地区的草甸土,其草原在冬、春也适于放牧。

        陇南山地与河谷,多覆盖棕壤、黄棕壤和褐土,腐殖层较厚,肥力较高,耐旱涝,许多地带具有良好的熟化程度,适合种植多种旱作物,也宜于森林的生长。但垦殖后常因易受侵蚀而肥力下降,在降雨量较大而山势较陡的地带,水土流失严重。

        黄土高原上主要分布着黑垆土和黄绵土。前者多见于泾、渭流域,土质结构较优,壤性适中,宜耕性强,又多经长期耕作培肥熟化,是旱作农业的良好土壤。后者多见于黄土丘陵区与河谷阶地,熟化层和腐殖层较薄,结持力差,易受侵蚀。但通透性良好,疏松易耕,表层含养分多,有培育潜力。

        河西走廊中、西部,主要分布着灰漠土、棕漠土和灌耕土。前两种属草原土壤和灌木荒漠性土壤,可耕性较差。后一种多存在于各河流中、下游的绿洲区。由于地势低平,且有富含沃泥的水源,又具灌溉农业的悠久历史,故土表形成肥沃的淤积层,是一种熟化程度很高的土壤。分布在诸河流沿岸阶地上的灌耕土质量最优,有效土层深达1米~2米,熟化层厚约80厘米~140厘米,质地轻,耕史长,土力肥,很适宜冬种农作物的生长。

        沙漠边缘地带覆盖风沙土,有机质含量极低。分布在农耕区附近的固定风沙土,表层植物种类渐多,覆盖率增大,地表结皮出现较薄的有机质,初步形成微弱的肥力。

        四、植被

        甘肃省域跨东部湿润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植被赖以存在的土壤,如前文所述,类型是那么繁多,分布又因地而异,再经过长期自然历史的演变,植被状况必然复杂万端。植物区系组成反映出各种地理成分的交汇,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为不同生态习性和不同区系来源的植物提供了各种适宜的生存条件,形成了纬度地带性分布的水平植物带和山地高原地区的垂直分布带两大自然植被区域,展现出千姿百态的植被类型。这一特征使甘肃省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除了各类森林和粮食作物之外,药用植物、纤维植物、油料植物、淀粉植物,均有广泛的生长环境。

        全省植被状况可按地区概括为四大类型。

        1. 陇南山地森林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在陇南山地有较广泛的分布。武都、文县和康县东南部地区,由于位处我国亚热带西北隅,高大山地阻挡了北方寒潮的侵袭,东南季风又可循河谷一直伸入,故气候温暖湿润,植物区系丰富,有许多特有的科属。

        从陇南南部向北部伸展到天水、成县一线的小陇山区,地势较高,秦岭阻隔了东南方吹来的海洋气流,冬季又为蒙古高压所控制,大陆性气候特征由南向北逐渐增强。区内自然植被多遭破坏,山区保留有辽东栎、山杨、白桦、油松、侧柏等为建群种的森林植被。白皮松、槲树、槲栎、鹅耳枥、茶条槭、榆树、大果榆、蒙椴、山荆子等树种,在局部地区形成小片林或混生林。

        2. 黄土高原草原植被

        因受蒙古冷高压的强烈影响,甘肃境内黄土高原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集中在6月至8月,而且地表蒸发较快,为半干旱暖湿型草原的发育创造了条件。陇东地区代表性草原群系为长芒草草原,但由于农业开垦历史久远,大面积草原群落并不多见,只在黄土梁峁顶部、塬边、沟坡边缘等向阳地带,还常保有长芒草草原的小片群落。

        陇中地区特别是与荒漠相邻的陇中西部地区,分布着以多年生旱生草本植物为主的荒漠草原群落。丘陵缓坡地带主要生长短花针茅、沙生针茅、胡枝子群落,沙质较重的区域以油蒿、白草、绵蓬群落为主。黄河低阶地与河漫滩土,因不同程度的盐渍化而生长着芨芨草、马蔺、金戴戴等盐生草甸植被;盐渍化严重地带或盐土上,则生长角果碱蓬、盐爪爪、盐角草等盐生植物。

        3. 甘南高寒植被

        甘南地区位处青藏高原边缘高山峡谷向高原面的过渡带,气候寒冷半湿润,冬季受南支西风环流控制,常遭北方寒流的侵袭,夏季主要受西南湿暖气流的影响。植被以高寒灌丛和高寒草甸为主。高寒灌丛主要占据高海拔山地的阴坡地带,高寒草甸广泛发育在高海拔山地间排水良好的宽谷、缓坡和较低平的山顶,多杂草类成分。

        甘南高寒植被是作为垂直带的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带和高山灌丛草甸带,在水平方向上扩展而形成的,由于地势高,气温低,日照强,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仅零星呈块状分布在沟谷阴坡地带,群落结构简单,林木生长缓慢。除了高寒灌丛和高寒草甸外,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地为高山岩屑坡稀疏植被带,常见植物以水母雪莲花为代表,间有斑块状高山垫状植被出现。

        4. 河西荒漠植被

        荒漠植被广泛分布于乌鞘岭一线以北地区。随着降水量由东向西的减少,荒漠化程度也相应的由东向西加深。从走廊东部的草原化荒漠,到走廊西部的典型荒漠,最终在省域最西端形成极端荒漠,而祁连山东段山地则发育着完好的山地垂直植被带。

        走廊东部气候较湿润,植被类型多样,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草原化荒漠群落。走廊西部气候非常干燥,生态环境严酷,形成了典型荒漠植被,植物稀疏,种类贫乏。

        东祁连山山地属于高寒半干旱气候,明显的气候垂直分异决定了植被的垂直分布。海拔2000米以下为山地荒漠带。海拔2000米~2600米为山地草原带。海拔2600米~3200米为森林草原带。其阳坡为西北针茅和紫花针茅草原,其阴坡、半阴坡和半阳坡,则分布着由青海云杉及祁连圆柏组成的纯林或混合林。海拔3200米~3800米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带。其阳坡及平缓地段发育着高寒草甸;其阴坡和半阴坡则由高寒常绿灌丛和高寒落叶阔叶灌丛占据。海拔3800米~4100米为高山岩屑坡植被,其中多为高山垫状植物。石缝间还分布着以水母雪莲和雪莲为主的稀疏植被。

        西祁连山—东阿尔金山位处柴达木盆地荒漠与河西荒漠包围之中,具有极端干旱的温带大陆荒漠气候。这一地区完全缺乏中生的山地森林和山地灌丛,植被主体是山地荒漠带和山地草原带。海拔2500米以下为山地荒漠带。海拔2500米~3300米为山地草原带。海拔3300米~3800米为高寒草原,是山地草原、草甸、高寒草原三种成分的混合。海拔3800米以上主要为高山岩屑坡稀疏植被,生长着垫状驼绒藜、垫状蚤缀、水母雪莲花、矮亚菊、帕米尔委陵菜等高寒植物。

        甘肃面积虽然辽阔,但大部分地区属高山、戈壁和沙漠。从当代土地开发利用的现状看,耕地约有5200多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8%左右,其中川地不到1/3,大都肥力较差。提高耕地质量、防止水土流失的任务极其艰巨。现有林地5900多万亩(包括天然林和人造林),虽然覆盖面难与古代相比,但在全国仍属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林业经济存在较好的发展前景。值得特别重视的是甘肃拥有2.4亿亩的草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0%,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其中大部分质量较好,目前能够利用的草原面积不到一半。对草原资源的养护和利用,不仅对甘肃畜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优化甘肃生态环境方面也举足轻重。

        以上内容系《甘肃通史》(全八册,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8月第1版已出版7册,2012年7月份全部出版)先秦卷第一章

         

        责任编辑  乡村

        • Copyright©www.gyxyxq.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甘肃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陇ICP备11000543号-1
        •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昌路1648号 邮箱:gsgxxyd@126.com
        •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6201009909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