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的位置:研究交流 > 经验交流 >> 正文
        李虎林在两岸关心下一代论坛上的发言
        来源:甘肃365娱乐_彩票365软件是什么样的_nowgoal365live score   作者: 李虎林    发布时间: 2011/09/22    阅读次数:7649

        在两岸关心下一代论坛上的发言

        甘肃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   李虎林

        2011413日)

         

        各位同仁,朋友们:

        大家好!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来宝岛台湾参加“两岸关心下一代论坛”,与大家共同探讨两岸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蓬勃发展,共同交流两岸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有益经验,共同展望两岸关心下一代合作的美好前景。在此,以我个人的名义,对主办单位、协作单位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谢意!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心青少年、关心下一代,是全人类全世界的永恒主题。中华民族尤其重视对下一代的激励、引导、关心、教育。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在上个世纪初中国处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在这种精神和思想的影响、鼓舞下,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至今仍在不懈地奋斗着。因此,着眼于炎黄子孙的繁衍生息,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未来,关心下一代工作既是一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也是一项庄严而艰巨的使命,更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甘肃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开发,特别是农业垦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华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诞生于这块热土,几千年来孕育的伏羲文化、黄帝文化、敦煌文化、佛教文化等各种文化在此交汇、沉淀,形成了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甘肃省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就是依托这一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教育他们健康成长。同时,甘肃也是一个地形地貌非常复杂多样的地区,造就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地理景观,也带来了频发的自然灾害。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甘肃是重灾区之一,2010年的“8.8”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就发生在甘肃舟曲县。因此,关爱帮助灾区的青少年,也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究竟如何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我们的体会是,对分散生活在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城乡学校、各类企业中的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关心努力下,通过开展中华悠久历史文化教育、优秀国学经典教育、传统文明礼仪教育,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热爱伟大祖国,认知中华民族,维系炎黄血脉,传承华夏文化,不断成长为一个中华文明的坚定继承者、守护者、布道者。

        一是用传统文化熏陶下一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璀璨夺目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所有炎黄子孙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我们坚持把国学经典名句、国画书法与墙体文化紧密结合,在社区推广以和谐为核心内容、在校园推广以励志为核心内容、在村镇推广以孝道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积极营造浓厚氛围,让青少年在休闲娱乐、举手投足之间受到影响和熏陶。一方面,积极向青少年推荐《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诵读书目,广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去年,我们举办了“甘肃省青少年国学道德经典诵读大赛”,围绕“开启慧智头脑,培育圣贤心灵,弘扬道德文化,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主题,历时八个月,共组织了7万多名青少年参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我们倡导将枯燥的古诗文改编为孩子们喜闻乐唱的儿歌等形式,不断创新国学教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古文新唱”方式的采用,把国学课堂变得像开音乐会一样,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吟唱《三字经》等经典的积极性、主动性。一些学校的孩子们能用数十首儿歌来演唱《三字经》等经典。通过“古文新唱”,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中真正领会了国学的精髓。

        二是用文明礼仪塑造下一代。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先祖把中华文明礼仪传播到了全世界,如何让新时代的青少年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礼仪传统,也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个重点。中华文明礼仪内涵博大精深,包括孝亲敬老、接人待物、人情礼节、衣食住行、对外交往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坚持把文明礼仪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行为养成教育相结合;与学校礼仪教育相结合;与过中华传统节日、穿民族服装等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孩子们在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共同塑造下,受到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比如,我们组织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开展的“养成文明好习惯”、“争做合格小公民”、孝亲敬老“五个一”活动,为提高青少年文明礼仪素质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孝亲敬老“五个一”活动,即每天给家中的老人说一句问候或祝福的话,休息日做一件家务活,父母生日或节日送一件自制的小礼物,帮助身边的老人做一件好事,写一篇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作文,很好地向青少年弘扬了中华民族感恩孝亲、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三是用人文关怀关爱下一代。在大陆的广大青少年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失学、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农民留在家里的未成年子女)和失足、劣迹、网瘾等问题青少年。对这个特殊青少年群体进行关爱教育,始终是我们365娱乐_彩票365软件是什么样的_nowgoal365live score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这个群体的青少年心灵脆弱、精神缺失、思想复杂的实际情况,我们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更多地采取人性化的关爱措施,帮助、体贴他们的实际困难,从心灵上加以抚慰,从精神上加以鼓励,从思想上加以开导,从生活上加以照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亲情关怀,从而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对农村留守儿童,我们联合妇女儿童组织,帮助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发挥关工组织的优势,让广大退休的老年人和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之间建立起“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爱心帮教体系,体现人文关怀,呵护他们成长。对失足的青少年,联合司法、学校等有关单位,一个一个进行面对面的帮教,耐心开导,恳切劝诫,认真说理,让他们明白道理,认清是非,悔过自新,并跟踪观察,定期回访,确保他们走上人生的正确道路。

        四是用社会爱心温暖下一代。由于经济欠发达的因素,在甘肃还有许多家庭困难的、智障的、残疾的青少年学生,以及因各种自然灾害受到伤害的儿童,需要救助关心。做为关工组织,面对这些孩子们,我们有时也是显得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奉献爱心,共同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这些年,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先后组织实施了“千人救助工程”,救助了全省1430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高中学生;积极关爱慰问了50名特困企业下岗职工子女;联合银行对高校的30名家庭困难大学生进行了资助。“5.12”特大地震后,先后筹集12万元,捐赠给我省灾区儿童,并组织开展“伸援手、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帮助灾区青少年尽快恢复正常学习生活。通过牵线搭桥,由深圳共进电子公司出资100万元,在重灾区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去年,舟曲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后,我们及时向灾区捐赠救助款7.7万元,其中对14名成为孤儿的贫困小学生,每人捐助500元。今年,我正在开展“灾区孤残儿童特别关爱行动”,通过区域或县域间结对帮扶,从精神上、物质上、心灵上为灾区儿童送去温暖和爱心,提供关爱和帮助,让他们有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

        各位同仁,朋友们!关心下一代是一项持久的、长远的工作,非一朝一夕、一人一力、一蹴而就。通过参加“两岸关心下一代论坛”,我们参观、学习了宝岛台湾的先进经验,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和教育。愿海峡两岸的同仁们,在这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业上,加强合作,携手共进,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 Copyright©www.gyxyxq.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甘肃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陇ICP备11000543号-1
        •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昌路1648号 邮箱:gsgxxyd@126.com
        •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6201009909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