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的位置:专题栏目 > 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 正文
        [敦煌专题]《敦煌史话》之五
        来源:中华书局   作者: 胡戟 傅…    发布时间: 2012/03/31    阅读次数:88

        五代归义军曹氏政权前期的敦煌(914-960

          五代十国时期,因中唐以后社会上的割据因素依然存在,继续着分裂的局面。中原王朝各短命政权都自顾不暇,敦煌归义军政权自立于西陲一隅,自九世纪中叶以降,直绵延了近两个世纪之久。其间一个较大的变化是权力由张氏转入曹氏之手。曹议金大约是在914年接管敦煌政权的,曹议金及其后人为在夹缝中生存,惨淡经营,到944年达到极盛。这里把五代时期称为曹氏政权前期,把960年以后相当于中原北宋的时期称为后期。

          五代曹氏政权前期新开25个窟,还是散布在南区处,大多开在崖面底层。这时期造窟的特点是新开窟少而重修前代窟特别多,达148个。因此保存五代画迹的石窟总数是175个。新开的窟形制不一,覆斗形顶仍占十分之七。

          这是壁画经变,通常还是文殊变、普贤变、弥勒经变、阿弥陀经变、药师经变、报恩经变、法华经变、思益梵天问经变、维摩诘经变、劳度叉斗圣变。观经变和净土变比较少了,出现了成组的屏风画表现丰富的经变内容。这时期壁画上高大的供养人像更多了,如第98窟曹议金父子供养像,张议潮等供养像,于阗国王李圣天供养像等。最大供养人像是第98窟东壁于阗国王李圣天供养像,高达2.9米,头戴冠冕,身穿龙袍,佩长剑,登高头履,完全是中原汉族衣冠。五代重修第397窟和第401窟时在两窟甬道顶上画了于阗等地佛教史迹画。于阗的内容在五代壁画中地位突出,正是曹氏政权远交于阗以外援的政策的反映。

          五代壁画也有几幅佳作,如第98窟北壁东侧经变画娱佛乐舞场面,变换了角度,从背后描绘轻捷活跃的舞姿,使画面避免了一般化。总的来看,五代壁画规模宏伟,颜色华丽,犹存唐风,但风骨呆滞,已没有唐代之精妙生动和神采焕发的情致。

          曹氏家族设立画院,营建之多前所未有,画风多染匠气,有些则富民间装饰味,形成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在作画技法上,线条已由铁线描渐变为兰叶描,是五代时的一个重大转变。沥粉堆金的作法也在这时开始采用。

          五代塑像据统计只存124躯,其中保存原形的只有七躯,形式上保留唐代的规模格局,已缺乏内在的精神和活力。

        北宋归义军曹氏政权后期的敦煌(960-1036

          960年赵匡胤建北宋,开宝六年宋朝封曹议金子曹元忠,归义军曹氏不仅被中原政府承认,而且得到了最高殊勋,继续在敦煌执掌政权。这时期政治形势和前期相比又有变化,主要是十一世纪以后西夏崛起,逐渐蚕食河西走廊,成为威胁曹氏政权存亡的主要对手,1028年西夏攻占甘、凉二州,1036年先后攻占肃、瓜、沙三州,全部占领河西。归义军自张议潮起义开始统治敦煌188年的历史遂告终。

          这时期新开窟还是散布在崖面南段各处,只有16个,重修的窟达95个,曹氏政权后期修造过的窟数共计112个,与前期合计287个。曹氏这样大规模修窟的原因,可能和当时莫高窟发生或的一次震灾有关,崇信佛教的曹家不计工本地维修这一佛门圣地,大概也因此人力财力不够,画塑大都比较简化,不及前代精致。

          新开窟的形制除覆斗形顶、平顶外,还出现了梯形顶和穹隆顶。第61窟“新受太傅”曹延禄同妻子的功德窟的壁画十分重要。其中有名的五台山图,形象地描绘了当时从河北正定到山西太原周回千里的山川景物、社会风貌,这幅创造性的立体的历史大地图是莫高窟艺术晚期的代表作。

          莫高窟宋塑保存很少,佛菩萨日趋臃肿,姿态笨拙,神色呆滞,缺乏生气,敷彩比较清雅,总的妆銮技术远逊唐代。

        西夏时期的敦煌(1036-1227

          西夏是古代党项羌族政权。自1036年攻占肃、瓜、沙三州至1227年蒙古军陷沙州,西夏统治敦煌191年,是敦煌建郡以来历时最久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西夏统治者十分信佛,到处兴建石窟寺,瓜沙二州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作为佛教圣地,是所有西夏石窟中数量最多最集中并比较成系统的代表。

          西夏时期在莫高窟新开洞窟17个,大概是因崖面已无多空隙,所以西夏还是以重修前代旧窟为主,共修过96个窟,合计今莫高窟存有西夏画塑遗迹的洞窟113个。这时期新开窟,仍以覆斗形顶或平顶为主,大多仍是在西壁开一龛,没有什么特殊变化。

          西夏时期经变画少了,壁画多画些垂幔花卉、团花图案、千佛菩萨、供养器、说法图和一些男女供养人,大都内容贫乏,简直分不出题材。西夏早期壁画和宋代一样,严谨刻板,人物造型短而丰腴,画风继承归义军时期;中期由于丝路再通,出现新的与高昌壁画艺术风格相近的作品;晚期由于密教大行与西夏,藏式佛画开始流行,同时辽、金画风与从四川辗转传来的南宋画风也有影响。

          西夏壁画中比较好的作品,如第61窟甬道南壁端坐在大轮车上的炽盛光佛,按佛经上说佛身毛孔能放光明,今色泽虽变暗,仍然能透出金碧辉煌的原貌。第97窟南壁西侧罗汉,形骨怪异,长眉垂顿,颇有五代画罗汉名家贯休的笔意,用色富有民间风味。敦煌西夏窟中存少数彩塑,第491窟龛内存西夏彩塑三身,一佛,二供养天女,这样的题材和组合形式比较特殊。

        蒙古、元代的敦煌(1227-1372

          1227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强攻破沙州,6月西夏亡,自此至被元宣光三年(1372),蒙古统治敦煌145年。

          出自游牧区的蒙古族统治者一开始就很重视瓜、沙的经营,移民屯天,恢复水利,很有成效。元朝统治者也迷信佛教,特别是由于八思巴在1246年起出任忽必烈国师的关系,喇嘛教萨迦派十分得势,与此相应,密宗盛行于敦煌,成为敦煌寺院的主要教派,在莫高窟中留下了密宗画塑。

          元代在敦煌新开8窟,重修19窟,共合27窟。元代密宗壁画,除了西夏传下来的汉密系统,又增加了风格迥异的金刚藏密画派作品,神秘恐怖,但设色鲜美,鸟兽图极活泼。第3窟南北壁有千手千眼观音和千手千钵文殊各一铺,神色庄重,画工精绝,是少有的佳作。使用“兰叶描”线条,顿挫转折,兼以铁线描、折芦描等多种笔法,将各种不同质感的东西都表现得恰到好处,这是画在湿壁上的水墨淡彩壁画,通称“湿壁画”。元朝另一个代表窟是表现藏密题材的第465窟,该窟欢喜金刚是释迦牟尼为调伏欲界众生而示现的双身像之一。色彩艳丽,对比强烈,装饰味道很浓。

          莫高窟元塑仅余九躯,大都经清代拙劣改妆。

        明清时代的敦煌(1372-1644-1911

          明洪武五年(1372)派征西将军冯胜出西道取甘肃,攻兰州、西凉、永昌和瓜、沙二州,获全胜,敦煌转为明守。但不久便在吐鲁番进逼下,全部内迁,嘉靖三年更关闭了嘉峪关。莫高窟长期陷于无人管理状态,明代的敦煌历史几乎成为空白。

          1644年明亡于李自成起义,接着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康熙帝经营西北,平定准葛尔部,大量召民到河西屯种。雍正三年重置敦煌县,曾一次移民2405户到敦煌屯种。莫高窟又复苏。

          清代新建二窟,第11228窟,但重修过的窟很多,计216个窟。修窟时任意覆盖原画或加重描,工艺拙劣,更多的是造成破坏。清代莫高窟道教势力很大,便有改佛为道的重妆,还将唐窟改为娘娘庙。

          同治年间,敦煌回民白彦虎叛乱时尽毁莫高窟走廊,上层诸窟遂不可登,却因祸得福,后来躲过了清末民国初年乱时的破坏。光绪宣统间道士王圆箓盗卖遗书后,大事修建,为贯通各窟,招工将窟内壁凿穿,自以为是功德,实际造成对许多洞窟的重大破坏。使这个文化的宝库蒙受了一场愚昧带来的耻辱。 

        责任编辑   乡村

        • Copyright©www.gyxyxq.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甘肃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陇ICP备11000543号-1
        •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昌路1648号 邮箱:gsgxxyd@126.com
        •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6201009909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