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时期的敦煌(618-705)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敦煌两千年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唐代历时290年,敦煌学与文学史、历史学的分期法不尽相合,是根据莫高窟艺术自身的发展特点和敦煌地区的政治历史情况来确定各段的时限的。今研究者们以唐高祖至武则天末即武德元年(618)至神龙元年(705)为初唐,唐中宗至唐德宗建中二年即705至781年为盛唐,以吐蕃占领期即781年至848年为中唐,以张议潮归义军政权时期即848年至907年为晚唐。
隋末中原离乱,敦煌地处西隅,幸无大规模战火殃及,但也并不太平。在唐政权未统一全国时,敦煌曾几度易主,反复了六七年才稳定下来。所以在唐初敦煌莫高窟的建设干扰甚多。唐高宗显庆年间先后平定了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和龟兹大将羯猎颠的叛乱之后,复于龟兹国置安西都护府,领安西四镇。这样,进入七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丝绸之路进入了它在唐代的全盛时期。
七十年代后,又经过二十多年的反复努力,武则天长寿元年(692)第三次迁安西都府于龟兹,再次复置安西四镇,西域稳定下来,进一步加强了对新疆和巴尔咯什湖以东以南地区的控制。这就是丝绸之路的极盛和敦煌极盛时期的开始。
敦煌到大力提倡佛教的武则天时,发展到了空前的规模,以至号称当时“计窟室一千余龛”,建有灵图、大云、开元、龙兴等四座着名寺院,敦煌艺术进入了最富于创造性的时期,具有中国气派的大乘佛教艺术完全成熟了。
初唐新开四十七窟,再加续修和重修的前代的,今存初唐画塑资料的窟共合52个。初唐新开窟仍全在崖面南区,南起第202、220窟,北至第371窟,插空凿窟外,向高层和低层发展。
初唐窟仍以覆斗型或人字披顶,西壁开一龛的形制为主,也有少数在西壁设佛坛或立塑像,这类窟形要占这时期建窟总数的十分之八。初唐的以及包括后来盛唐、中唐在内的唐代石窟,都是以平面呈方形,覆斗顶,后壁既正对窟门的一面(正面)开一神龛,取消了两侧壁龛的样式为典型形制。
初唐壁画继续隋窟的内容特点发展。第47窟保存经变故事画约80幅。佛本生故事差不多销声匿迹了,说法图还有一些,退到窟门顶部等一些不复为人注意的次要壁面。佛传故事最多的乘象人胎、夜半逾城数达七、八组,在经变左右或下方保有一席之地,画的是飞天引导,龙腾虎跃,喜气洋洋的场面,起一种渲染气氛的作用。大量的经变故事画是净土变、阿弥陀经变、弥勒经变、药师经变、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画最多是见宝塔品。
佛教史迹画也最早在此时出现。武则天是要借历代帝王崇佛事迹,抬高佛教地位,再借佛教来抬举自己,巩固女主地位。绘制佛教史迹画最多的第323窟,主室南北两壁共有共有8幅:张骞出使西域图、释迦浣衣池晒衣石、佛图澄灭幽州火、阿育王拜尼乾子塔感应事、康僧会建康献舍利、西晋沪渎石佛浮江、东晋杨都出金像、隋文帝迎昙延法师祈雨。
初唐壁画中的人物造型比例适当,更趋写实。第57窟的观音和第322窟的菩萨形象秀美自然,佛教艺术在这时充分体现女性美,不仅为追求宣传效果,也是源于世俗生活。那个时代的女性比较突出,不仅出现了一个武则天,整个妇女的境遇也比较自由,受到的禁锢相对少些,在整个封建社会里,这是女性的黄金时代。在壁画中她们也可以有自己的性格,被人们悉心美化颂扬。连观音菩萨的形象也在这时由男变女了。
壁画中男子也一个个神采奕奕。如第220窟东壁南侧上部画的维摩诘,目光炯炯,思想深邃,他学识渊博,激情奋发,代表了男子的骄傲和尊严。同壁北侧文殊下方的听法帝王,带冠冕,着青衣朱裳,曲领,白纱巾单,蔽西膝,大带与升龙大绶,衣上画日月山川纹样,还用两旁身后恭谨卑顺地扶持簇拥着他的群臣作陪衬,更显示出帝王的威严。
入唐以后塑像比隋塑明显的一个进步是人体比例日趋协调,改变着隋代塑像给人以腿短矮矬的印象。再一个特点就是群塑的气魄宏大,由一铺五身、七身而九身、十一身地发展。第328窟正壁敞口龛内一铺彩塑,原为九身,被华尔纳盗走南侧一身供养菩萨。造像脱离了对后壁的依靠,已是比较成熟的圆塑像。这铺塑像的主身佛端坐正中,由于塑造佛像有种种规范制约,在佛像本身不易发挥,所以匠师们便在背光、项光和佛座的装饰上下功夫,用灿烂夺目的色彩加上妆金的效果和美丽的丝绸图案褶纹为佛像增辉,再有作游戏坐的菩萨和活泼天真的小供养菩萨陪伴,使整铺塑像在庄严肃穆中又有栩栩生机。
在隋代塑像中新增加的题材力士,到初唐已有上乘佳作。第322窟西龛内北侧的力士,三撇胡须写尽英豪气概,身着盔甲,完全是按照当时武将的形象塑造的,飘动的长巾更使他生气勃勃,仿佛就是当年跃马在祖国西北边疆的将士们的身影。
责任编辑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