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史话
读者根据胡戟 傅玫着《敦煌史话》(中华书局出版)缩写
在欧亚大陆腹地中亚的东边,是着名的河西走廊。这个一千多公里的狭长地带,夹在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和青藏高原之间,绿洲相间。从这里西行,经过中亚,可以和南亚、西亚乃至整个欧洲联系。而敦煌正好处在其西端的东西交通门户的枢纽位置上。
张骞出使西域,敦煌设郡
丝绸之路的开创,可以追朔到很久远的年代。《旧约全书》中《以赛亚书》部分,写成于公元前八世纪,书中称中国人为丝人,中国带给西方世界的第一个疯狂,便是神奇而美丽的丝绸。公元前400年希腊人克泰夏斯和前三世纪古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波的着作中,称中国为“赛里丝”,即产丝之地。中国的丝绸沿着这条河西的大路,征途漫漫,转辗贸易,运往西方的国度,在那里的希腊罗马人,对丝绸如痴如醉。
古代的西方人固然对东方充满了神奇想象,而中国人也一直渴望和西方的接触和交流。战国时的《穆天子传》,记载了西周王朝第五代国王周穆王姬满在他在位的第十七年率六师西巡所历地域。他自王都宗周出发,溯黄河而上,西进柴达木盆地,北上帕米尔高原,一路上受到当地住民的欢迎,西行过赤鸟地(塔什库尔干)、玄池(阿姆河),终于来到西王母之邦。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款待周穆王,周穆王则向西王母馈赠了丝绸。两人对酒当歌,互为唱答,表示敬慕之情。这恐怕是最早最浪漫的中西文化交流了。
在河西走廊成为重要的历史走廊,而敦煌成为了举世瞩目的文化宝库上,不能不提到的一个历史人物是汉武帝,不能不说到的一个历史事件是“张骞凿空”。汉武帝是第一个看到河西走廊重要性的雄才大略之人,正是他派遣张骞率使团通西域,中原王朝才首次在河西设郡。敦煌郡于公元前111年设立,从此开始了它灿烂辉煌的历程。
秦汉之际,匈奴击败了生活在敦煌和祁连山一带的大月氏人,称霸大西北,并时时侵暴中原。为防御匈奴,秦时筑起了长城,而汉高祖则以和亲暂时平息边疆。及汉武帝时,已经积蓄了足够的反击匈奴的力量,汉武帝于是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联络与匈奴有世仇的大月氏,夹击匈奴。
建元二年(前139)到元朔三年(前126)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期间历经千辛万苦,前后长达十三年。在经过河西走廊时,他们被匈奴发现并俘获。张骞被囚禁十余年后,终于寻机逃出来,依然不忘身上的使命,继续西行寻找大月氏。经过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今撒马尔罕)到了阿姆河上游,终于找到了大月氏。然而此时大月氏早通过战争使大夏臣服,在这一带安居乐业,再也不想去跟匈奴报仇了。张骞回程中又被匈奴人抓住,所幸他再次逃脱,回到了长安。
元狩四年(前119)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一次的使命是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人结成联盟,“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以断匈奴右臂”。这一次,他顺利地到达了乌孙的赤城谷,却正好乌孙发生内乱,又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但他却利用这次机会,与西域和中亚各国建立起了官方互通使节的关系。
张骞的两次出使,虽然都未达到结盟的目的,但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建立了汉王朝与西域各国广泛的经济文化的联系,发展了中西交通,获得了西域和中亚的社会、经济、地理交通的大量信息,也对汉武帝开发大西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历史事件,史称“张骞凿空”。虽然丝绸之路在汉代以前已有数百千年的发展历史,但张骞作为一个伟大的先行者,在开拓丝绸之路发展中西交流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再接着,是先进的西汉王朝终于战胜了匈奴,先后在河西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是为河西四郡,开始了汉对西域的经营。同时又筑边塞,兴建军事设施,续修汉长城,沿走廊的北边向西延伸,过库尔勒、轮台到库车西北。
汉代通西域的路,为了避开正西方向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沿着沙漠边缘分成南北两道的。两道的起点俱为敦煌,当时在敦煌西南设阳关,西北设玉门关,控扼两道的出入。敦煌处于这样的交通枢纽的地位,随着丝绸之路的通畅,成为了中古时代最耀眼的“国际都会”,丝绸、铁器、玉器、漆器等源源从此运出,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香料、织物、宝石、颜料、玻璃等从此进入中国。敦煌进入了第一个繁荣期。
“敦煌”一词的由来,东汉应劭最早的解释是:“敦,大也;煌,盛也。”唐李吉甫:“敦,大也,以其广大西域,故以盛名。”近来学术界认为是建郡以前居住在当地的少数民族对本地所起的名字的音译。
十六国时期的敦煌(366-442)
历史进入十六国时期,包括敦煌在内的凉州八郡都在张轨治下,中原的的大动乱到这里已是“天下方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许多文人学者避乱到此,他们在河西传授儒学,使中原失传的一些经籍学说得以保存下来,对后世影响极大。这一时期,河西的经济文化在中原普遍残的时候,却有了稳定的发展和进步。
敦煌在这一时期,涌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带来了经济文化的进步,另一方面,在那个动乱的时代,社会的动荡始终笼罩在人们心头,现实的苦难,使得人们转而乞求神明的保佑,佛教由此而大为流传开来。
十六国时期敦煌的历史兴衰交替。前期一个世纪敦煌局面安定,海内称名邦。自西凉建元初年改都酒泉,敦煌进入衰落期。420年北凉灭西凉,次年沮渠蒙逊再度攻破敦煌后“屠其城”。422年李宝自伊吾帅众二千人据敦煌,修缮城府,敦煌才从极度衰败中复苏。大约三年后,北魏在敦煌设军镇,河西走廊西端的军政中心又从酒泉移到敦煌,敦煌再度进入发展期。这一兴衰交替的反复,后期战乱带来的灾难,也刺激了佛教的发展。
莫高窟的创建年代,一般定为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年(366),一位名叫乐[亻尊]的行脚僧人,来到敦煌南面的鸣沙山,忽见三危山顶放射金光,宛如千佛降世,他认定这是一种神示,于是便在鸣沙山沿河的陡壁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开凿第二个洞窟的是法良。从此进入了蓬勃的开凿时期。
莫高窟现存十六国时期所开窟七个,即第267、268、269、270、271、272和275窟。莫高窟的全部洞窟分布在南北长1600米左右的崖面上,绝大部分集中在南段900米的崖面,上下作三、四层。十六国时期的七个窟位于南段中心崖面中层。
这批洞窟的顶部有几种形式,禅窟都是平顶,第268窟顶部用泥塑叠涩平棋一排,是从木构建筑脱胎而来。第272窟窟顶是莫高窟现存第一个叠涩式藻井,第275窟窟顶为纵向人字坡形。
十六国时期的塑像都是单身的,多以弥勒菩萨为主尊。公认是这时期标准的第275窟,在南北壁上部的形龛中塑了形象各异的交脚弥勒像。阙楼象征兜率天,是弥勒所住的西方净土世界。弥勒交脚而坐是早期的形象,头部比例明显过大,要占到腰以上一半的样子,也是早期造像的特点之一。第272窟西壁画的菩萨是西域式的,上身裸露,用圆弧和圆圈形粗线条勾勒眼、脸、胸、腹的笔法,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立体感很强。是为凹凸画法,最早从印度传来。
第275窟南壁龛下画佛传故事。北壁龛下自西向东画毗楞梨王斫千钉、虔[门者]尼婆梨王剜身燃千灯、尸毗王割肉喂鹰等本生故事。本生故事是讲佛前生施善的种种经历。这类宣扬苦难,忍痛牺牲累世修炼的题材,在莫高窟壁画中最早出现,充满血腥恐怖,是时代苦难的折射。壁画下部并列画着三十来个供养人,个头很小,身高不及菩萨的膝头,远没有盛唐以后顶天立地压倒一切式的规模气势。
第268、272、275窟都有飞天,与中国传统的遍身长羽毛的羽人不同,也与靠彩云承托的印度乾闼婆不同,飞天是靠飘带翱翔蓝天的,中国化了的飞天在以后成了敦煌艺术的代表。
从十六国晚期的北凉到南北朝时代,是敦煌莫高窟的童年期。在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呈现出一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带着西域气息,变幻无穷。
敦煌早期壁画,在绘画技法上充分利用了民族民间的绘画成就,以表现外来的佛教内容,并在适应新题材,新内容的制作过程中转而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两种文化的结合产生了新的文化。
十六国时期壁画的特点:情节上比较多地用主体,突出情节安排,一幅画上一个单独的主题,其中有主要人物,表现的是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有时在单独画面上还有题跋,还有文字说明情节和内容。这种“主题式”的单幅画,每幅画表现一个主要人物的主要情节,特点是只有二次元空间,形象是平摆的,图案化的,总的感觉是幼稚、简单,但感情真挚。
责任编辑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