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的位置:专题栏目 > 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 正文
        [敦煌专题]《敦煌史话》之四
        来源:中华书局   作者: 胡戟 傅…    发布时间: 2012/03/31    阅读次数:72

        盛唐时期的敦煌(705-781

          唐代开国后,社会经济逐步复苏,到唐明皇时,进入了历史上有名的“太平盛世”,开元天宝年间史称“盛唐”。盛唐时代,人们一般没有衣食之忧,便以充沛的精力和热情创造了无数精湛称绝的手工艺品和豪迈自信的文学作品。当时又是我国国内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大发展的时代,对唐代物质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好的作用。

          盛唐时代的敦煌一派太平治世景象,整个河西陇右地区度过隋末的衰败,完全复苏了。“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笙初生渐欲齐。无数玲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诗人张籍《凉州词》中所描绘的便是盛唐丝路繁荣的景象。敦煌也正是依托这样的经济背景,进入自己的黄金时代。

          盛唐时期敦煌共开窟九十六个,再加续修和重修前代的,合计今莫高窟有盛唐画迹遗塑的窟也和隋代一样是100个。盛唐壁画多巨幅鸿篇,每铺塑像的数量也多。盛唐新开窟,从最南边的第148窟到最北的第347窟和374窟,仍都在南区,因崖面中层已无空余之地,所以基本上是发展底层窟,因而后来人为的损毁也较多,有些则被沙土淹埋。

          盛唐窟形,绝大多数是覆斗形顶,两壁开龛或设坛塑像。其中西壁开一龛的窟有七十多,西壁仅设坛,或西壁与南、北壁各开一龛的窟又有十余个。

          在盛唐社会条件下,累世苦修,年复一年面壁坐禅的修行方法似乎过时了,天堂与人间拉近了距离的感觉使人们对佛典经义有了新的选择。盛唐壁画的主要内容是净土变,观无量寿经变、阿弥陀经变、弥勒经变、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诸品则以见宝塔品、观音普门品为多。单身的观音像数量尤其多。这样一类主题显示,人们似乎忘却了对过去痛苦生活的记忆,他们的兴趣完全转移到对往生无五浊之垢染、无尘世之烦恼的净土的追求,表现出他们对能超度自己出世,往生净土的阿弥陀佛、弥勒佛和观音菩萨的崇拜。

          盛唐时期的壁画,在充裕的经济物质条件和宗教思想影响下,在这艺术上最富于表现能力的时期里,艺术家们的创作才能充分地在净土世界的主题下尽情发挥。他们把人间荣华富贵搬到天上,又把天国的富丽堂皇搬回人间,天上人间,在那个时代权贵富豪们心中,在充满宗教憧憬的善男信女们想象中,简直融为一体了。

          据统计,有唐一代的壁画,数量上最占优势的是阿弥陀净土,在莫高窟总共有100多壁。还有为数不少的药师经变,画的是东方净土。东方佛天佛国的兴盛成为此时此地人们热中表现的主题,已和西天处在对等的地位,表明人们寻找极乐世界的眼光已不光是看着西方,似乎在盛唐时代,这里人们对自己所居住的东方同样充满了信心和憧憬。观音菩萨成为这阶段壁画中很热门的题材,着意刻画观音能现33化身,救12种大难。人们欢迎这位大慈大悲的救世观音,公正而有平等观念的女神。本来佛、菩萨是无性的,但是艺术家们赋予中国式的观音以最美的女性仪容,以表现她最善良美好的心灵,只是为不违背佛经教义,又故意给观音画两撇石绿色风趣的小髭。唐代壁画富有浪漫色彩,是现实生活的升华,又不乏非常写实的社会内容。天请问经变相也在盛唐时代开始出现。而在大历十一年(776)抗蕃斗争中建成的第148窟,在烽火连天的生死存亡关头,还首次出现了报恩经变新题材,用孝养品中割肉供亲的须[门内者]提成全流亡的父母复国的故事,来激励那些正为父母之邦献身的将士。

          在绘画技巧上,这时又有长足的进步。第103窟南壁的法华经变幻城喻品,山势道路城垣人众已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第320窟无量寿经变画舞乐场地已合透视原理。第199窟高大的菩萨用赭红色勾勒,线条长达一、二米,骨力充盈,敷彩淡雅,是敦煌壁画中出现的新风格,即“设色极淡,其妙全在墨骨数笔”的吴道子派画法。第171窟南、北、东三壁的三铺未生怨故事画,每格画面表现独立的局部情节,又用相关的场景特征表现画面之间的关联性,标志了中国连环画艺术的成熟。总之,盛唐时期敦煌画坛百花齐放,或气势磅礴,金碧辉煌,令人美不胜收;或淡雅素洁,境界开朗,赏心悦目,像群星灿烂的盛唐文坛一样,尽是永垂艺苑的国家瑰宝。

          盛唐时期的敦煌彩塑,具有同样的艺术和历史价值。现实主义精神和世俗化的特点,使富有生命力的唐塑,至今还有强大的动人心弦的魄力。进入盛唐以后,以杨贵妃为标准美人的审美观不仅体现在壁画,也进入雕塑之中,菩萨塑像也一个个丰满健硕。第45窟西壁敞口龛中南北侧二身坦胸露臂的菩萨,翠眉秀目,丰硕洁莹,艺术家对头颈、肩膀、腰胯、脚腕各个关节都有细微生动的描写,使姿态妩媚绰约,整个体型一波三折呈S形自然扭动,完全突破了呆板挺立的旧模式,是一代唐塑的代表作。第194窟是反映唐塑艺术的代表性洞窟之一,其西壁龛内外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一铺九身彩塑,艺术水平都很高,保存也完好。当时中原地区着名的彩塑大师杨惠之等人带动唐代彩塑艺术发展到高峰,莫高窟集中反映了这一成就。

        中唐吐蕃时期的敦煌(781-848

        吐蕃时期(大致相当于中唐)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持抗蕃斗争长达10年的沙州被迫订立城下之盟,自吐蕃接管的“蕃和之日”,敦煌易帜,自此河西走廊全部落入吐蕃之手。

          吐蕃时期的莫高窟虽然失去了盛唐的那种气势和光彩,由于可黎可足赞普等吐蕃统治者笃信佛教,敦煌地区的佛教事业还是有所发展,新出现了报恩寺、安国寺等19所寺庵,据统计,当时仅三万人的沙州便有上千僧尼,寺院经济在吐蕃统治者扶持下也空前繁荣。敦煌在吐蕃统治下,躲过了会昌法难(844-845),这时期莫高窟开开窟不止,又新建了55个窟,并继续完成了前代的9个窟,重修了28个窟,合计今莫高窟有92个窟保留有吐蕃时期画塑遗存,若按每年的平均数计,还超过初唐、盛唐。

          吐蕃时期所开窟的分布非常零散,从南区最南的第133134135窟到最北的第7窟,三五个一群,散布在崖面上下各处。新开窟的形制,十分之九还是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的样式。

          这时期壁画的布置出现了程式化的规范。以第231窟和237窟为代表,都是龛顶中央画棋格团花,四披画各式瑞象图,西壁帐门南北两侧画普贤变、文殊变,龛内壁画是善事太子故事和萨[土垂]饲虎等故事,南北壁画观无量寿经变、法华经变、弥勒经变、天请问经变、药师经变、华严经变,东壁门侧画维摩经变或报恩经变,各经变下面屏风画相连,绕窟一周。刻板雷同,结果严谨到拘束的地步,画面堆砌,一味想表现经变画的热闹场景,实际效果反而单调乏味。这种窟内布局一直延续到北宋,盛唐的活泼气氛消失了,艺术已走到渐衰的路上去了。

          某些壁画的内容,如菩萨苦行和以身饲虎等一些血淋淋的本生故事画重新出现,似乎与险恶的时代政治背景有关,暗喻着盛事乱世的轮回。第159窟东壁南侧的吐蕃赞普听法图,把站在华盖底下的赞普——敦煌的新主人——和他的侍从及各国王子的形象准确地表达出来,历来作为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历史的画迹资料。由于交通阻隔,过去从内地运来的许多颜料短缺,作画主要靠就地取材,将就用一些前代不多用的颜料,如石黄、云母等。

          吐蕃时期的彩塑被毁较多,只有在离地面二十多米高崖上的几个窟保存较好。比如第158窟涅[上般下木]像,呈一种舒适的睡态,毫无痛苦地“右胁而卧,汩然大寂”,进入不生不死的佛教最高的理想境界。对照以身后壁画上徒众的悲伤哀痛,更衬托出佛内心的安详。第158窟北侧和159窟中两身菩萨,亭亭玉立,是这时期菩萨像中的杰作,其面相造型显有西藏地区佛教造像的风格。

        晚唐归义军张氏政权时期的敦煌(848-914

          842年吐蕃朗达磨赞普死,他没有儿子,内部争位发生分裂,吐蕃从此衰微。大中二年(848)沙州人张议潮领导人民起义,赶走吐蕃节度使,收复瓜、沙两州后又攻克东面的肃、甘等州,收复西面的伊、西等州。唐廷以张议潮为河西节度使兼沙、瓜等11州观察使,不久改号为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是河西各族人民共同拥戴的英雄人物。

          晚唐莫高窟新开71个窟,并续修和重修前代的,合计今保存有晚唐画塑的窟共有83个。这时期所开窟散布在崖面整个南区的情况和中唐时类似,最南、最北的第132、第8两窟分别和中唐的第133、第7窟比邻,南北相距近一千米。

          晚唐石窟形制杂乱,和中唐时期比较划一的情况很不同。这时期里覆斗形西壁开龛的窟数刚刚过半,其余窟形五花八门,原因是不少窟在旧窟甬道壁上凿成。

          晚唐壁画,一部分小窟特别是挤在别的窟甬道壁上的,受窟面限制,内容比较简单。另有一部分继承吐蕃时期那种繁杂雷同偏重数量堆砌的做法。经变画中众多的蕃装人物不见了,人物恢复了汉装。壁画中劳度叉斗圣变和报恩经变是最具有时代气息的代表,人们久违的劳度叉斗圣变又以巨幅的规模重现,如第196窟那一幅,近40平方米,画200人。自中唐到这时壁画内容还增加了楞迦、金光明、金刚、密严、天请问等经变,是当时社会动荡中各派宗教各种经论广泛传播的产物。

          晚唐壁画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更加写实和世俗化。随处可以看到上层的宴会阅兵,下层的行旅耕作挤奶拉纤等种种对人世生活饶有风趣的精心描写。第85窟东顶南侧屠房,画屠夫剔肉,饿狗垂涎三尺守侯在旁,充满生活气息。着名的第156窟——张淮深为纪念他叔父张议潮的功绩开凿了这个大窟——南北壁画中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夫人出行图,是两幅历史价值很高的世俗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高120厘米,长1640厘米,图上战马成行,旌旗飞扬,鼓角齐鸣,甩袖起舞的两队女伎为威武雄壮的画面点缀了必胜的喜庆气氛。宋国夫人出行图中的车马杂耍乐舞,更是人间生活的写照。世俗画从此搬进了庙堂。

          这时期虽然经变画种类繁多,菩萨神像的个头却愈来愈小,供养人的形象越来越大。这样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佛国圣地,标志宗教艺术正在让位给世俗的现实艺术。也许是翻覆的社会变动,几度破灭了对天国的幻想,净土极乐世界又遥远了,人们变得更现实了,更加关注自己的今天。敦煌壁画中开始出现密宗画,是受到中原密宗或西藏密宗影响的结果。

          这时期彩塑相比壁画有些逊色,仍是七身或九身一铺的塑像,多为小型。从这时起,造像多置于须弥坛上,离壁画较远,便于四面观赏,圆雕塑像艺术水平比以前更臻完美。

        责任编辑   乡村

        • Copyright©www.gyxyxq.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甘肃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陇ICP备11000543号-1
        •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昌路1648号 邮箱:gsgxxyd@126.com
        •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62010099091-21003